“不怕霜降晚,就怕霜降早”,今年霜降在几点?有啥征兆?早了解
“不怕霜降晚,就怕霜降早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农谚,反映了农民对霜降节气时间的重视。2025年的霜降节气将在10月23日18时28分到来,属于典型的“霜降晚”年份。这一时间点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气候规律和农业智慧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
“不怕霜降晚,就怕霜降早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农谚,反映了农民对霜降节气时间的重视。2025年的霜降节气将在10月23日18时28分到来,属于典型的“霜降晚”年份。这一时间点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气候规律和农业智慧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
“秋分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。据《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》显示,北京时间9月23日2时19分,已正式进入此节气。秋分这天,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。这天后,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短,黑夜时间逐渐变长;南半球则刚好
谷频,本名李国平,浙江舟山群岛人。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《群岛文学》主编。著有诗文集《水是最好的》《简单的场景》《散步》等,诗作被选入多部年度诗歌选本等。
“是涝是旱看秋分,阴晴冷暖看春分。”这句古老的农谚道出了秋分和春分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地位。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不仅是昼夜平分的标志,更是农民预判下半年气候的重要节点。2025年的秋分落在9月23日,此时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等长,而我国大部分地
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要穿棉”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,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秋季气温变化的自然规律。它不仅是古人观察天象与物候的智慧结晶,更暗含了深刻的气象科学原理。当秋风携雨而至,每一次降水都像大自然按下降温的按键,二十场秋雨后的“穿棉”警示,则揭示了季节更替的
田间地头的老把式们口中流传着一条经验:种蒜不能光看日历,得看懂大自然的“信号灯”。那些早早播种的农户,往往发现蒜瓣烂在地里,或者苗弱蒜头小,而掌握三个关键信号的聪明人,却能收获挤破地的饱满蒜头。
猜一猜:“似曾相识燕归来”是哪个节气的物候特征?这是淘金币趣味课堂的题目,关于,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哪个节气的物候特征?的答案,选项中有两个选择。
当科学遇见故事,当理性碰撞温度,知识的边界便不再冰冷。北京市科协推出“科协读书会”专栏,带您走进优质科学图书的幕后,聆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。我们将与作者(译者、编者)面对面交流,揭开科学探索的赤诚、创作历程的曲折,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智慧的共鸣。
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。这一天,太阳几乎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平分。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文和物候变化,总结出秋分节气与后续天气、农业收成的关联规律。这些经验凝结为通俗易记的农谚,如“白天秋分,大雪封门”和“月夕秋分
乡亲们,我这刚从试验田回来,裤脚还沾着泥巴呢!眼见着天要凉快,咱最挂心的事就得摆上桌面了——秋播大蒜,啥时候下种最带劲?说真的,这日子口掐不准,你后面费再多功夫,追再多肥,也难盼来满地的蒜头圆又大!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,《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》显示,今年定格在9月7日16时52分。白露标志着孟秋的结束与仲秋的开始,是暑夏向凉秋转换的节点。此时,控制我国的夏季风逐渐消退,冬季风开始占据主导;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
黄精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,其种植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植株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量。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黄精的生长习性,种植时间主要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关键时期,具体安排需结合当地实际条件灵活调整。一、春季种植:3月至5月为黄金期春季是黄精种植最普遍的季节,尤
"秋分见三象,遍地起新粮",短短十个字勾勒出农耕文明中节气与农事的深刻联系,这句民间谚语的后半部分鲜为人知,却蕴含着古人观察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,当我们拆解这句谚语时,会发现其中暗藏的天文、物候与农事三重密码,看看有科学道理吗?
岳麓山飘下的第一片梧桐叶还在半空旋舞,湘江的波涛却已咽出秋声。夏季绵长的雨幕被秋风剪得短促利落,十分钟晴雨交替间,空气里翻飞着桂花与尘土的缠绵气息。
9月7日16时51分,随着二十四节气中充满浓厚生命气息和诗情画意的节气,也是今年秋季第三个节气——白露的到来,秋风起,桂花坠,谷飘香……秋渐如画,大自然再次上演季节更迭的生存智慧,恰如农人遵循天时播种收获的古老哲学。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。”9月7日,我们迎来秋季的第3个节气——白露,它因秋气渐深,温差较大,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水珠而得名。这滴露珠里,不仅装着季节交替的密码,更藏着关于人生适应、风险防范与长远立足的生存智慧。正如古人观露知时以谋农事,今天的我们
#明天白露#。在秋季节气里,有两个以“露”为名——白露、寒露。比较而言,“寒露”的表意更加简洁鲜明,一个“寒”字,自带凉冷之意。而“白露”时节的一个“白”字,不仅提示着物候特征,也传递着文化密码,别有一番意韵。露珠为水,无色透明,古人因何以“白”称之? @人民
开花是植物有性繁殖的关键过程。开花物候变化不仅关系到植物的繁殖成功,还可能深刻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。大量控制实验与长期观测已经表明,气候变暖能够显著改变开花物候;而且,不同物种的响应往往表现各异。这种差异可能打乱物种间的开花时间重叠格局,进而
所谓观象授时,就是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。但这个“象”,不只是天象,在很早的时候,更多的是物象、气象。很显然,物象和气象是人们亲身可以感受到的,与生产生活有切身的利害关系。对于还处在自然崇拜时期的原始居民来说,直接观察天象还是太困难了,所以最早的观象授时都是通过物
处暑,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,北京时间今晨4时34分已正式迎来此节气。“处”有躲藏、终止之意,处暑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降温,因此“处暑”意味着炎热暑天的结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”的记载,正是